重要啟事:

由於本人沒有考過中五會考中國文學 (本人想讀的,但學校沒開設此課程),只考了高考中國文學,因此本篇主要分析高考中國文學之要點,敬請原諒!

許多人以為沒讀過會考中國文學課程,而去讀高考中國文學課程,是十分吃力兼危險的事,而且好像有點「唔抵」,但事實証明此想法是錯誤的,本人即是一個例子。

試卷一 作文及文學作品理解與賞析
佔全科總分百分之四十,考試時間為三小時。

甲部 作文,佔全科總分百分之二十五,考試時間約為兩小時。共擬兩題,考生須選擇其一,作文一篇,文言、語體不拘。

作文最重要

  從以上百分比可見,中國文學科卷一最重要,香港考試局出版的考試規則及範圍已提出建議:作文用大概兩小時作答,餘下的時間去做文學賞析。這一點大家要留意,因為時間掌握得不好,很容易造成只能完成其中一部份,未能完成另一部分的情況,那便後果堪虞了!

  作文的要訣,本人大致上已在「作文篇」裡說過,基本上它們都能應用在中國文學科作文的考試裡的,故此不再冗述。不過事情沒有這麼簡單,身為一個讀文學的學生,若果其作文與普通讀中國語文的學生的作文水準一樣,是不是有點羞家?文學學生的作文的格調當要「高」一點,例如多用各種寫作技巧及藝術手法,如用典故、對偶、通感等較高深而一般讀中文的學生不會用的手法,結構方面也要多花些心思,多鋪排巧妙的倒敘、插敘、伏筆、呼應...... 這樣才不愧為一位文學人!

  最後,有沒有留意,考試要求上沒有註明字數,是的,沒有!那麼該寫多少字才算「合標準」?高考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長文要求六百字,一個普通學生能寫六百字,一個文學學生如果連六百字也寫不出,是怎樣也說不過去的。至於上限,要視乎你對題目有多少發揮,是沒有成規的,當然,行文應簡潔,應收結時收結,別故意拖長,否則只會惹人生厭。

續上
乙部 文學作品理解與賞析,佔全科總分百分之十五,考試時間約為一小時,試題全屬必答。
擷選若干篇文言或語體之文學作品,擬題考問考生之理解、分析、體裁、內容、主旨與寫作技巧,以考查本考生之理解、分析與欣賞能力。

文學賞析由它去

  這部分,本人都要歎一聲「唉!」,因為這部分最難搞,簡直令人頭痛!這一卷看似「閱讀理解」,卻又有些不同,至少,比閱讀理解更麻煩、更難於掌握、更令人不知所措!唯一的辦法,是多看文學篇章和多做練習,但成效不大,是一項多勞少得的投資,況且此部分只佔一個微不足道的百分比,因此,本人不建議各位花太多時間在文學賞析的準備上,反而把心思放在作文上會更實際。但也不要放棄不做,本人相信有字寫上去的話,始終都會有些分數的,文學賞析題,由它去吧!

試卷二 讀本問題

讀本問題,佔全科總分百分之三十,考試時間為三小時。
試卷共擬八題,考生須選答四題。
試題考問規定課文之體裁、寫作背景、內容、主旨、風格、作法等考生或須按題目要求提出己見。 (規定課文從略)

讀本重理解

  讀本,本人已在「讀本篇」中論及,當然,本人可以奸奸的叫各位參看讀本篇,然後為這段劃上句號。呵呵呵!

  不過,普通中文的讀本問題,如果和文學的讀本問題是一樣的話,那麼我們為何要去讀中國文學?試細心閱讀一下考試局所定下的中國語文和中國文學的考試範圍,我們便不難發現其不同之處,二者有相同之處,但中國文學的讀本問題要求多出以下各項:「考問規定課文之寫作背景、風格,和須按題目要求提出己見。」讀中國文學的同學,應再針對這幾方面下功夫,平日在自己的筆記裡,加入這幾個項目,並多思考,建立自己個人獨特的見解。

  中國文學的讀本篇章,會更難更長,要用些更有效的方法幫助記憶,如《鞍之戰》一文,長得有點嚇人,然而這篇課文主要有五部份,可用江湖仇殺的過程來幫助記憶:(一) 魯、衛二國被齊國圍攻 → 大「蝦」細;(二) 魯、衛二國求助於晉 → 找「大佬」出頭;(三) 晉、齊開戰 → 兩幫「大佬」「開片」;(四) 齊敗,派賓媚人去晉國講和 → 打完派人去「講數」;(五) 晉國勝,回國論功行賞 → 打贏了「大佬」請食飯。把文章故事化,隨時把故事講一次,每次逐步加入一些細節,講多幾次,很快便會把課文的內容記熟了。

  卷二讀本和卷三文學史一樣,都是在三小時內答四題,平均每題用四十五分鐘來作答 ,其實並沒有那麼多,扣除選題和預備分析的時間,每題平均只有四十分鐘作答,所以時間十分之少,寫字的速度要快,時間控制得不好的話,最後一題沒有時間做,那麼就很傷的了,這些都是老生常談,大家都知道了,不必多說。

試卷三 中國文學史問題

中國文學史問題,佔全科總分百分之三十,考試時間為三小時。
試卷根據課程指定之學習重點設問,共擬八題,考生須選答四題。
試題或根據個別學習重點而設長問,或跨朝越代要求縷述文體流變,或要求就性質相近之文體、流派、作家、名著等比較同異,或要求簡釋重要名詞術語,或要求就研習心得提出評論。

課程指定之學習重點

文學史記重點

  上面說過時間控制的問題,現在不再重述,不過在卷三裡,有一點是很重要的,就是最好在選定題目後,不要立即下筆作答,最好可以在試題空白的位置上,用片言隻字記下每一題需要答的重點,作答時看著這些重點加以發揮就行了,這樣做有兩個好處:(一) 答題時只要專心去寫,不用再左思右想,速度自然加快;(二) 減少答漏重點的機會。

  考試局列出來的卷三考試形式,十分有用,上面的粗體紅字尤其值得注意,綜觀歷年試題的題型,都離不開那段文字的描述,所以各位應多針對這幾方面預先做筆記,這樣,答題時便會方便得多了。「文學史」三字涵蓋面很大,令人無從入手,所以「課程指定之學習重點」十分重要,按著這個表去溫習,才有目標。

  但即使按著這個表去讀,範圍也很大,很多東西要背,可以縮窄範圍嗎?答案是可以的,本人以為 (只是本人的看法,不同意的話,可以不理) 文學史一到現代那部份,資料十分瑣碎,十分難讀,其問題也較難答,況且平均每年八題中只出一題關於現代的,所以可以考慮不讀現代那部份,不過,放棄了現代後,其他的範圍要熟讀,否則會很危險 (即可能選不到懂得答的題目)。

  翻看評卷參考,是需要的,因為能從中看出分數如何分佈和哪些才是作答的重點,使自己的答案更加準確,容易得分。如果,本人只是說如果,你比較懶,或者喜歡「臨急抱佛腳」的話,那麼你可以參考評卷參考和精讀,把要答的每一個重點用四字珍言或一個較短的詞組記下來,如果需要例子的話,再記幾個例子,答題時,自行對每個重點加以發揮,並加上例子,就應該不會太差的了。記緊在適當的時候寫例子,有些題目是見例子給分的。